炎炎夏日,各大游泳场馆又将迎来新的游泳高峰。随着人流量的增长,水质安全也随之成了市民们关心的问题之一。每年都有媒体曝光各大游泳馆存在水质问题,那么如何让大家放心游泳、不再心存疑虑呢?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怎么去辨别泳池水是否干净卫生呢?
2019年11月1日,国家颁布实施《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制要求》(GB 37488-2019),这项新国标中,明确了七大类共22种公共场所的卫生指标。其中,针对游泳场馆的泳池水质卫生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其中,浑浊度、pH值,游离余氯、尿素、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是决定泳池水是否达标的常见因素。
与1996版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9667)相比,新国标多项指标更加严格。浑浊度由≤5NTU提高到≤1NTU,pH由6.5~8.5调整至7.0~7.8,菌落总数由≤1000CFU/mL提高到≤200CFU/mL,大肠菌群由≤18个/L提高到不得检出。
这些指标都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吧。
1.浑浊度
浑浊度是一种光学效应,是光线透过水层时受到阻碍的程度表示水层对于光线散射和吸收的能力。它是反映游泳池水物理性状的一项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池水中悬浮污染物(如尘埃、人体脂垢、附着物及消毒剂副产物等)颗粒含量的多少。
当浑浊度过大时,会导致不易看清池底,影响游泳者和池岸上安全救生员的视线;浑浊度过大表明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多,可能造成游泳者眼球损伤;水中所含各种微生物病菌较多可能传染疾病,因此也需要加大消毒剂用量来达到杀菌效果。
2.pH值
氢离子浓度指数的数值俗称“pH值”,表示溶液酸性或碱性程度的数值。
新国标中,泳池水的pH值允许范围在7.0~7.8。在这个范围内,人体皮肤和眼睛不会产生刺激感;更重要的是,这个pH值范围既能保持消毒剂效果,又能使余氯维持更长时间。且超出这个范围时,会对泳池设备造成破坏。
3.游离余氯
水中余氯指游离性余氯和化合性余氯,是由含氯消毒剂产生的。游离性余氯在水中以次氯酸和次氯酸盐形态存在。含氯制剂与水接触时间达30min,游离氯在0.3mg/L以上时,对肠道致病菌(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钩端螺旋体、布鲁斯杆菌等均有杀灭作用。它杀菌速度快,杀菌力强,但消失也快。规定游离余氯的目的是为了衡量泳池水的持续杀菌效果。当游离余氯偏低时,杀菌效果就会打折扣,应当及时投加消毒剂。但当游离余氯偏高时,会对泳者的眼睛、皮肤和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
4.尿素
泳池水中尿素主要来自人体的汗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它是表明泳池水受人体污染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尿素含量过高时,尿素中的氨会与水中的含氯消毒剂反应,形成氯胺类物质,对游泳者皮肤、黏膜产生刺激,引起过敏性结膜炎、皮疹、过敏性皮炎等。因此,建议广大市民遵守游泳场所规定,在进入泳池前进行淋浴,并且自觉遵守不在泳池内排泄的规定。同时,泳馆也需定期更换新水,这样才能减少泳池水中尿素的浓度。
5.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环境微生物学广泛应用的指标之一,可判定水质受到的细菌污染程度。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如培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pH、需氧性质),所得1mL(g)检样中所含菌落的总数。它的数值越低说明水质越好。在游泳池水方面,细菌总数是了解池水是否消毒彻底的一项有效方法,也是灭菌效率的主要指标。
6.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6±1℃培养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这类细菌可作为粪便污染水的指示菌。如果大肠菌群超标,可能会引起呕吐、腹泻、肠胃感染等症状,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很大伤害。因此新国标要求该指标不得检出。